漫潮者,私有云,NAS,新媒体电商.软件开发,商乾

标题: 微信“封杀”天猫淘宝火炬红包,不只是力挺京东这么简单 [打印本页]

作者: 北极孤星的泪    时间: 2017-10-25 13:30
标题: 微信“封杀”天猫淘宝火炬红包,不只是力挺京东这么简单
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
(, 下载次数: 0)



(, 下载次数: 1)



(, 下载次数: 1)


这样的红包玩法,明显是冲着社交引流去的。

为了拉人给自己“点亮”红包,很多人都在朋友圈和微信群里分享自己的“淘口令”。谁知到了当天晚上,就陆续开始有人被微信封号,封号时间从几小时到几天不等(最常见的是被封号2天)。


(, 下载次数: 1)
被封号用户截图

因为微信的处理通知,一律会带上“被用户投诉并确认”的帽子(就是说,很多其实是微信官方检测处理的,并非用户投诉),而被系统判定为刷屏、诱导分享、恶意营销,只会笼统地给出“发布垃圾信息等骚扰行为”的封号理由;

这让很多“没有被处理经验”的用户,误以为是好友举报了自己;

或是简单地理解成腾讯眼红双十一,要站队京东,掐死天猫淘宝。


(, 下载次数: 0)
被封用户截图

腾讯真的是封杀了“火炬红包”,要在双十一这个时间点给阿里一个下马威吗?

有这种想法的人不只是普通用户,微博大V“互联网的那点事”最早爆出这次大面积封号的消息,并称“第一次见封个人号”。


(, 下载次数: 1)
最早爆料微信封个人号的微博大V

看来,她是没怎么接触过微商群体……在微商圈,没被封过个人号,你出门恐怕都不好意思跟人打招呼。

而本月,恰是微信对微商整治力度最大的时候。

恐怕有的人还记得,17号,微信团队突然出了一条通知,以平台部分功能维护的名义,禁止微信用户修改头像、昵称和个性签名。当时大家都猜测,是大会期间舆情检测升级的需要。

这肯定是主因,但微信也趁机对各种违法违规账号(昵称中有违规成分,如财务账号;头像涉及黄赌毒等)进行了清理整顿。微商和恶意营销号都在清理之列。


(, 下载次数: 0) 某微商发微博鼓励同仁“共克时艰”

微商被封号肯定是服气的,人家都制定了“安分、守己、低调、度过难关”的应对策略。不服气的,显然是那些自认是“正常用户”,不过分享了几次淘口令的人。

这不是微信特意针对淘口令下了“封杀令”吗?

哥冒着账号被封的巨大风险(多少工作联系都要靠这个账号呢)亲身测试,目前,无论是在微信分享商品的淘口令,还是“火炬红包”的淘口令,都不会被封。

那些被封的账号,很有可能是分享同一个淘口令的次数和触达人数,达到了微信的警戒线,才会被判定发送垃圾消息限制登录。而在这样的判定规则下,发送淘口令或是其他任何一条消息,处罚都是一样的。

那么,被封用户都是咎由自取?

也不能这么说。

研究了“火炬红包”的玩法后发现,天猫淘宝才是背后的始作俑者。

她设计了一个只有“暴力刷屏”、“拉好友入伙”才能获取红包的游戏规则,激励普通用户形成“信息蝗虫”一般的群组,把广告信息铺满每一个社交平台。

每个首次进入“火炬红包”页面的用户,会得到五个待点亮的红包,页面一步步引导用户,将自己的二维码/淘口令分享给联系人和各大社交平台,微信赫然列在首位。

每当有一位好友从你的二维码/淘口令进入,并为你“点亮”,你就会有一个待点亮红包进入已点亮红包区,意味着可以参与双十一晚会当天的“奖金”分享。


(, 下载次数: 0)
火炬红包强势引导用户转发分享

五个红包很容易就能被点亮,这时用户赫然发现,TA才完成了5/100,最多可以集攒100个已点亮红包。但是已经没有待点亮红包可以拉好友来点了(这时候大部分人的真实联系人好友还绰绰有余)。

想要获得新的待点亮红包,就要去给别人点亮红包(没有明确数量对应关系,规则里显示这是唯一获得新红包的机会)。

(, 下载次数: 1)

阿里云客服称要想获得新的红包,除了不停给别人点亮红包,还要继续邀请好友给自己点亮红包。

这个规则乍听起来很奇葩,一般营销活动,要求每个人都群发扩散出去,拉更多人进来(让更多人知晓)就达到目的了。天猫淘宝这个红包,为什么要求双向的互动?

还有一条拗口又奇怪的规则“每两位同一用户之间,仅限彼此互相点亮红包各一次”,并且,每名用户最多为他人点亮200次。

(, 下载次数: 0)

火炬红包官方公布的玩法规则

如果你对人群关系链有所研究,看到这你应该明白了几分吧?

要求双向互动,是因为天猫淘宝,不仅想通过社交扩散拉更多人参加双十一,还想“拷贝”一份用户在社交平台上的关系链。

可以想象,用户A把自己的火炬红包淘口令分享到朋友圈,TA的朋友B,同事C,粉丝D各点亮了一个。

BCD作为新用户进来,也会得到五个待点亮红包,他们再分享到自己的朋友圈或微信群,

A与B在一个闺蜜圈,彼此间都会互点,这张密集的网络证明了A与B的关系强度(甚至可以分析出圈子性质);

A与C只有同事关系,虽然也互点了,但关系网的重叠率不高,可以判定是一般社交关系;

A与D是单向连接,D仰慕A为TA点亮了红包,但A屏蔽了D的朋友圈,并没有回点,可以判定并非真实好友。

为什么规定最多可为200个好友点亮红包?

人类学家邓巴发现,人类种群的标准大小是148,这也被称为“邓巴数”。现代人类关系也表明,我们可能拥有1500名社交网络好友,但现实生活中的交际圈子只有150人。

社交链是微信最核心的资产,别说天猫淘宝休想染指,就算很多跟微信有合作关系的电商,也不能突破一些有窃取关系链之嫌的社交玩法。目前唯一的例外,是京东。

上次听京东某高层讲他们正在跟微信研究,突破线上线下界限,并且贯通用户社交场景的营销新玩法,确实非常突破想象,现在看来,也只有微信和京东联手才能实现。

火炬红包的玩法,理论上是可以拷贝出关系链的,可惜用户玩着玩着就变形了(急功近利的不只是游戏的设计者啊)。为了快速达成100个红包的“任务”,很多用户组成互助群,批量操作点亮别人和被点亮。操作密度几乎可以达到机器刷的程度。

比如某用户在微博晒出截图,为了达成100个红包的任务,TA加入了N个互点群,不惜奋战到凌晨,仅用三四天的时间,就刷满了100个点亮红包。这样疯狂刷红包的用户,并非少数,还有人分享自己被微信封号两次,最终刷满任务的经验,评论里都是清一色的“求点亮”。

(, 下载次数: 0)

某用户分享集满红包的截图

上万用户,密集刷屏,据估计,根本还没到触碰到窃取关系链或是屏蔽淘口令的警戒线,仅是群发消息次数和触达人数,就够处理一波人了的。


(, 下载次数: 0)


(, 下载次数: 0)

(, 下载次数: 0)



(, 下载次数: 0)

(, 下载次数: 0)

【文章转自网络】






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




欢迎光临 漫潮者,私有云,NAS,新媒体电商.软件开发,商乾 (https://www.aurrel.com/) Powered by Discuz! X3.4