(唐心宏)
唐心宏是一个工作狂,激情无限。对他来说焦虑和激情是相伴相随的,就像一对彼此了解的老兄弟,常常互相打量。有时候他厌倦了焦虑和激情的相互消耗,于是他走进大山。“没有信号,没有KPI,没有会议……只有大山和美景作伴,身体的疲惫和折磨给头脑带来清醒。”他的身体已经到达极限,大脑里却卷动着狂涌的风暴。有人说登山和远足是为了亲近和理解自然,他却更愿意理解为亲近和理解自己。
审视自己的内心是每个人都绕不开的哲学话题,唐心宏亦然。他描述了两个他最爱的生活场景:
① 周末拉着孩子的手散步;
② 十小时的登山后,躺在营地里看着星星放空自己。
前者,是牵着最柔软的手做坚实的后盾;后者,是用尽硬汉的体魄来治疗柔软的内心。
当一切都可以用最男子汉的方式解决,怎么还会需要通过买课来缓解焦虑呢?
抛去焦虑,唐心宏还有另外不为知识付费的理由。他认为,知识付费是为了适应碎片化时间需求的知识再碎片化,或许有价值但效率不高。此外,如今太多的知识付费产品主观色彩浓厚,内容少不了偏激和八卦,拉低了整个行业的水准。
更重要的是,作为一个远足者,唐心宏有着强健的体魄和内心,对自己独立思考的能力非常自信。冷眼而看,当今的知识付费平台上精英有限,而他实在不愿意花钱去听一个自己未必会接受的一家之言。要听建议和意见,它有着不少业界的高端群,群里分享及时,干货满满,花钱去听素未谋面之人泛泛而谈显得多此一举。而当问起唐心宏最喜欢哪种方式的知识付费时,他抛出了两个答案:百度文库(等类似文库网站)和Kindle。
在对百度文库的选择上,他和Jason不谋而合。
在统计中,知识付费花销在1000元以上的调查对象占总样本的20.5%。而年收入超过100万元的人群中,有六成的知识付费花销超过1000元。
(收入越高越舍得为知识花钱)
但你一定不知道的是,这超过1000元中的大部分可能都付给了百度文库。
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
Jason(张祖军)目前担任美国保健品公司Atrium安纯亚太及大中华区董事总经理。Atrium安纯旗下拥有Garden of Life(生命花园)、Wobenzym(关节酶 )、Pure等13个品牌,今年4月10日正式上线了生命花园天猫旗舰店。
七八年前,Jason有可能是全中国最早为知识付费的那批人之一。在那个互联网免费浪潮还在席卷中国的年代,豆丁网、百度文库、新浪文库等行业付费资料的聚集库是Jason最常停留的角落。“收费内容基本上都是干货,”Jason当时的工作是咨询顾问,需要吸收大量不同行业的资料:“需要你花大价钱的都是很硬的内容,就是你当时最需要的资料。”而时下成为流行的知识付费,在Jason的眼里是一种倒退。“我所需要的知识付费,就是我花钱得到了我真正需要的东西。而现在呢?花了钱能不能得到我要的东西另说,很多人看完听完了花钱买来的东西,却不知道自己买这个的意义在哪里。”
对任何事物都充满好奇或许是优秀的电商人共有的特性。和迟凯元一样,Jason喜欢在改变中学习和寻找价值。过去的职业生涯中,Jason几乎每三年就会寻找一份新的工作、一方新的领域或是一个新的行业。从体育用品商耐克耐克、食品商玛氏、咨询公司到如今的健康产业集团安纯,Jason在行业知识转化和整合的过程中得到了相当多的乐趣,而站在不同的山头看产业趋势变化则凝结为一份珍贵的行业经验。
审视一件事物,非黑即白和一成不变都有其局限性。关于读书,Jason经历了书虫→读书无用→重新读书的演化过程;对于知识本身,Jason有自己不同的看法。
从2010年接触太极拳起,Jason已经坚持练习了7年太极拳。七年来,他几乎每周都会去上海某知名太极养身拳馆学习系统的理论知识、打拳、喝茶、聊天。Jason认为,拳馆教授的太极拳理论和功法是实打实的“知识”。
究竟如何定义“知识”?在Jason看来,他所能接受的知识至少需要满足其下一点:
① 对某一学科或事物的科学、完整、系统理解;
② 在科学、完整、系统理解的基础上对该学科或事物的多元看法或论证方法;
③ 在科学、完整、系统理解的基础上开发并得到验证的可支配实践的方法论;
“精确、严苛”,这是小编听完Jason对知识界定规则后的想法。在小编看来,Jason是一个学院派。和目前火热的得到专栏、分答等相比,他更推崇笔记侠和湖畔大学的学习理念。Jason认为,得到专栏和分答是碎片化时代衍生出的泛知识营养品,可以作为补剂,但代替不了大米和小麦。从结果来看,学习是一个内化的过程,好的学习者得到的应当是吸收内化后的结晶;从过程来看,学习是环环相扣的知识结构链,攀缘山顶需要卡牢链条上的每一个锁扣。而目前的知识付费产品,似乎暂时还没有找到深度学习的正确打开方式。
在他对“知识”严苛定义的语境下,目前大部分的的知识付费产品可被视作职业信息搬运工,平台是中介,而付费是购买其搬运的劳动过程。恰好,当前大量年轻人对信息和工具的需求缺口很大,这才造成了当下“知识付费”火热的现象。